import类,而不是import整个包在很多语言里,这通常是一种被推荐的做法,有些甚至是必须的。如果是在C++里,这还算是有点意义,因为更少 #include 意味着更快的编译速度,然而,这种意义仅体现在需要花很长时间去编译的大型项目中。
而对很多像Java这样的语言,这毫无意义。因为它不影响编译的时间,所有你得到的回报只是花更多的努力来维护你的import语句。虽然IDE可以帮助你做这些事情,但你仍然需要时不时的多点几次鼠标/键盘,在版本控制系统里多留几条变更记录,干扰你的代码审查。有什么实际用处?向官僚机构表明代码很规范,无它用途。
面向接口编程这项编程法则要求程序员定义接口,并针对接口来编程,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。理由非常简单:容易开发第二种实现,易于测试(真的吗?),更有效的使用代码。
问题就出在你不能凡事都按照这个原则。我个人认为,如果一个方法需要有多个实现,那使用接口是不二选择。但除此之外,如果你仍遵守的话,除了增加代码量,增添麻烦外,不会有任何好处。而且,把一个类重构成接口和它的实现并不困难,事实上是非常简单,所以,为什么一开始就要写接口呢,当需要时把它改造成接口也不晚。
禁用某种语言功能在很多企业、组织使用的编码规范中,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类似于“不要使用goto语句”,“不要使用三元操作符”等规则。
如果一种语言的某种语法并未标志为“deprecated”,为什么不让人使用?当然,要正确的使用!即使像 goto 这样的语法同样可以让代码更可读、更易理解——只要你能以正确的方式、用在正确的地方。
使用Setters/getters,禁止public属性这是最著名的Java风格,Java里任何公有属性都是不提倡的,任何属性都应该通过 setters 和 getters 操作,不允许有任何质疑。有些共用框架更加强化了这些。每次当我看到一个5年前的老类里只有一些私有属性和公有的无聊的 setters 和 getters ,我都会奇怪这是要干嘛?是为了增加代码量?是为了预防将来有可能出现意外的属性值修改?但是如果真的有人修改了,这又能起到什么预防效果?
单个返回语句有人说多个返回语句会让代码变复杂。我发现却正好完全相反。当方法/函数在退出之前需要做一些收尾工作时,单一return语句会让函数更简单,但在其它很多情况下,这反而会让事情变得复杂,你需要添加额外的if-else来处理各种非正常退出情况。
尽量责任分离我这里主要是针对“尽量”。有些人把这做到了极限,甚至有些变态。没错,把大的复杂的问题拆分成小的简单问题,这很好。但拆的太小就会引起新的问题。如果你把一棵树砍成牙签那么大小的块,你得到的就是一堆垃圾。
有些问题本身就是很复杂,你无法通过拆解来让它变简单。
为了让这篇文章有个比较积极的结尾,下面是我认为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最佳实践方法:
■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理由
■如果你做的未能符合预期,重做,替换方法或给予修正
■扔掉垃圾通常是你最应该做的事情——不论这垃圾造价多高
[英文原文:
Programming best practices I disaprove]瀃E朲Pw峞g/f坃緰剉0b